网站地图

《中国诗词大会》:一场别开生面的综艺文化

发布时间:2017-06-05 10:56:00

《中国诗词大会》:一场别开生面的综艺文化

陋  心


近几年来,文化综艺节目频频亮相,逐渐进入大众视野,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》《中国成语大会》《中国谜语大会》《中华好诗词》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等让中华文化的魅力大放异彩。这些节目被网友称为“电视界的一股清流”,激发了众多观众重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,更令越来越多的“90后”“00后”成为传统文化的“铁杆粉丝”。

《中国诗词大会》正是这股文化综艺热潮的延续,作为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,自第二季开播始就得到热烈反响,收视率与口碑双佳,这既体现出中国传统诗歌持久旺盛的生命力,和国人“诗心”的传承,但在一片叫好“才子”“才女”的欢呼声中,也折射出传统文化教育的失落、传统诗词与当代人的疏离。


武亦姝夺冠回顾:

诗词都在这里!

《中国诗词大会》第二季总决赛已经落幕,早已刷爆朋友圈的复旦附中16岁“才女+美女”武亦姝连闯三关,先是在第一轮答题中轻松拿下全部9道题,以317分击败北大博士陈更;第二轮“飞花令”从容应对,轻取百人团王子龙;在最紧张的擂台赛阶段,面对功力深厚的彭敏,武亦姝亦是从容不迫,最终气定神闲拿下冠军宝座。

舞台上刀光剑影,除了紧张刺激,你是否也都知道他们答的诗词呢?

图片

线索题

所谓“画中有诗,诗中有画”,一边是沙画展示,一边则要迅速按要求抢答,第一幅沙画下方两句七言诗,第二句倒数第二个字提示一个“处”字。当画到两只小蝴蝶时,武亦姝按下抢答按钮,道出画中题诗“儿童急走追黄蝶,飞入菜花无处寻”。

全诗如下:

宿新市徐公店

·杨万里

篱落疏疏一径深,树头花落未成阴。

儿童急走追黄蝶,飞入菜花无处寻。

第二幅沙画,小童仰望星空,一轮皓月轮廓甫出,武亦姝又按下了抢答按钮,答出了“小时不识月,呼作白玉盘”的句子。

此诗出自李白的《古朗月行》,全诗如下:

古朗月行

·李白

小时不识月,呼作白玉盘。

又疑瑶台镜,飞在白云端。

仙人垂两足,桂树作团团。

白兔捣药成,问言与谁餐。

蟾蜍蚀圆影,大明夜已残。

羿昔落九乌,天人清且安。

忧来其如何,凄怆摧心肝。

第三幅沙画,一江分两岸,彭敏抢了先机,答出“两岸青山相对出,孤帆一片日边来。”

此诗出自李白的《望天门山》,全诗为:

望天门山

·李白

天门中断楚江开,碧水东流至此回。

两岸青山相对出,孤帆一片日边来。

 

文字

线索题

第一题的四个信息点是:

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句古代名句:

A.写的是江南美景。

B.与杏花有关。

C.与春雨有关。

D.此句有六个字。

彭敏虽然抢答,却没能说出答案,正确答案是“杏花春雨江南”,出自宋朝虞集的《风入松·寄柯敬仲》:

画堂红袖倚清酣。华发不胜簪。几回晚直金銮殿,东风软、花里停骖。书诏许传宫烛,轻罗初试朝衫。

御沟冰泮水挼蓝。飞燕语呢喃。重重帘幕寒犹在,凭谁寄、银字泥缄。报道先生归也,杏花春雨江南。

第三题是根据以下选项答一历史人物:

A.中国古代著名美人之一

B.曾受皇帝宠幸

C.李白《清平调词》曾提及

D.以体态轻盈如燕子著称并得名

当念到“李白《清平调词》曾提及”时,彭敏自信地回答是“赵飞燕”,并解释说只是“提及”,并非以其为主角,所以是赵飞燕而非杨贵妃。那李白的《清平调词》的内容是什么呢?

清平调词三首

·李白

其一:

云想衣裳花想容,春风拂槛露华浓。

若非群玉山头见,会向瑶台月下逢。

其二:

一枝红艳露凝香,云雨巫山枉断肠。

借问汉宫谁得似,可怜飞燕倚新妆。

其三:

名花倾国两相欢,长得君王带笑看。

解释春风无限恨,沉香亭北倚栏杆。


在最后决定胜负的一题中,需要根据提示选出哪项与洞庭湖无关?

A.洞庭青草,近中秋,更无一点风色

B.遥望洞庭山水翠,白银盘里一青螺

C.果擘洞庭橘,脍切天池鳞

武亦姝在还未出C时就抢答C,虽然最后答对了,但也是惊出一身冷汗,可谓险胜,但也可见她诗词储备的丰富,以及对诗词内容的熟悉。

这三句分别出自:

西江月·过洞庭

·张孝祥

洞庭青草,近中秋、更无一点风色。玉鉴琼田三万顷,著我扁舟一叶。素月分辉,明河共影,表里俱澄澈。悠然心会,妙处难与君说。

应念岭表经年,孤光自照,肝胆皆冰雪。短发萧骚襟袖冷,稳泛沧溟空阔。尽挹西江,细斟北斗,万象为宾客。扣舷独啸,不知今夕何夕!

 

望洞庭

·刘禹锡

湖光秋月两相和,潭面无风镜未磨。

遥望洞庭山水翠,白银盘里一青螺。


秦中吟十首·轻肥

·白居易

意气骄满路,鞍马光照尘。

借问何为者,人称是内臣。

朱绂皆大夫,紫绶或将军。

夸赴军中宴,走马去如云。

尊罍溢九酝,水陆罗八珍。

果擘洞庭橘,脍切天池鳞。

食饱心自若,酒酣气益振。

是岁江南旱,衢州人食人。




综艺,也可以很文艺

2017年2月7日,《中国诗词大会》第二季总决赛上演巅峰对决,最终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夺得桂冠,一时刷爆朋友圈。

作为一档综艺节目,《中国诗词大会》不请明星小鲜肉,不耍腐卖萌,而以“赏中华诗词、寻文化基因、品生活之美”为基本宗旨,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,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,分享诗词之美,感受诗词之趣,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,涵养心灵,可以说是一档毫无卖点热点的综艺节目,然而却收视率和口碑都爆表,不仅让武亦姝、陈更这样的选手火爆朋友圈,更是引发新一轮对传统文化、古典诗词的学习热。

《中国诗词大会》为何口碑与收视率双高?除了在比赛环节增加悬念和趣味性,也在于其定位就是拉近诗词与普通人的距离,让更多的人可以很简单地感受到诗词的美,倘若说选手答题的过程是制造紧张与悬念,从而吊起观众求知欲的话,那么在公布答案后由学者嘉宾介绍诗词的内涵、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诗歌体现的意蕴美感,则让观众感受到更深层次的美,从而不由地感叹“原来如此啊”,从感官刺激到观有所获,这已经不是一档简单的、让人傻乐或感动的综艺节目,更像是一堂别开生面的诗词美学课。

没有娱乐明星却能获得高口碑高收视率,说明国人的“诗心”还在,《中国诗词大会》的嘉宾、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也说,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,但需要被激活。《中国诗词大会》的热播,表明古典诗词并非曲高和寡的“古董”,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无数诗章词曲,蕴藏着人类共通的情感,苏轼“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”至今读来仍动人心扉,我们读诗观曲,感受其中的文字之美、音律之美、意蕴之美、想象之美,同时也让自己的情感在诗词中得以回响,因此,读“铁马秋风大散关”觉慷慨激昂,读“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”觉温馨,读“君问归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涨秋池”觉忧伤。

第二季《中国诗词大会》更是有意拉近诗词与普通人的距离,参赛选手几乎都是普通的诗歌爱好者:农民白茹云、快递员曹中希、乡村医生、支教教师,冠军武亦姝则是高中生,陈更虽是北大博士,却也并非文学类专业,这种“非专业选手”让更多“非专业观众”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。

《中国诗词大会》的成功,成为无脑娱乐综艺节目里的一股清流,在快餐文化横行时代,用诗词唤醒人们内心的安宁,用内心的安宁打败浮躁。我想,并非所有人都盲目喜欢追逐无脑娱乐节目,而是我们缺乏形式新颖有趣,又有深度和厚度的优质节目。《中国诗词大会》让我们意识到诗词不仅仅是考试中的几个问题,也可以是我们生活的有趣组成,是生活的情趣和情怀。


《中国诗词大会》火了,

诗词传承却任重道远

《中国诗词大会》在春节期间红极一时,成为综艺节目里逆袭成功的一股清流,不仅收视率和口碑节节攀升,更是以活泼有趣的形式,让全国观众重新审视和认识诗词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,发觉原来诗词不仅仅是语文试卷上的枯燥乏味的填空题,而是如此情趣盎然而又生动有趣的情感体现,不少人更是“速成”为诗词发烧友。

作为普及古典诗词的一档综艺节目,《中国诗词大会》无疑是成功的,通过媒体的放大效应,人们重新发现了蕴含在古诗词中的语言之美,并有意开始学习古典诗词。但《中国诗词大会》的成功并非是因为全国人民都热爱诗词的结果,相反,它恰恰表明我们已经丢失诗词很长一段时间,我们过去的诗词(传统文化)教育至少是不成功的。

王国维曾说:“一代有一代之文学”,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,我们不可能强求今人非得学着古人吟诗作对,但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,古典诗词以凝练生动的笔墨,表达出丰富而意蕴深厚的意境和情感,展现出汉语的典雅、含蓄之美。千百年来,哪怕如今我们读来,依然能够感受到古人彼时的情感,能够感受到同样的感动,这才是中国诗歌永久的生命力所在。

而从《中国诗词大会》内容来看,节目所选考的诗词大多比较简单,很多来自教科书和普及读物,比赛内容也以背诵内容为主,极少涉及诗词的赏析、平仄、书写等内容,优胜选手并非有多高不可攀,但却都赢得一片喝彩声,冠之以“才子”“才女”光环,这表明“诗词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已退化”。

这种退化既是潮流所趋,也是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所致。在应试教育体制下,一切以分数为衡量标准,古代诗文在考试中比重较少,主要以默写为考试类型,教师、学生自然不愿花太多时间,古代诗文教学往往只是简单解析一番便要求背诵,至于诗文中的文字之美、意境之美、音律之美则简单带过。这导致学生并没有体味古典诗文的美,只是一味死记硬背,如何能让学生爱上古典诗文?

正如冠军武亦姝母校特级教师黄荣华感叹的,在应试教育夹缝中,诗词(传统文化)传承却并不乐观。不得不说,在快餐文化流行的当下中国,诗词只是“小众”兴趣和爱好,泛泛而谈者不少,真正愿意花点工夫读一些的就少很多,愿意去尝试赏析甚至创作的就更少了。

所以,也许我们在热议《中国诗词大会》的时候,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场成功的综艺节目,看完热闹也就散了。而我们也真切期望,我们传统文化教育,与其一味要求学生背诵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,不如更多提倡日常的吟唱和体悟,哪怕是偶尔翻翻,体悟一下古诗词之美,也是极好的。


联系我们
Q Q咨询:259 1834 410 电话咨询:86-20-87185631 单位地址:广州市越秀区寺贝通津1号大院

黄金时代杂志社

版权所有(C)Copright Reserved 2007-2016© 粤ICP备16023939号 黄金时代杂志社